主力机升级,折腾超频!然后翻车……
前言
最近不是放假了吗,想着把瓶颈的 AMD Ryzen 5 5600G 换成二手相同价格的 5700X,来提升很少玩的游戏性能。
并且最近软件也逐渐变得“小而美”了大家都塞个浏览器,对内存要求就更高了。这谁受得了,这个平台的 8x2 一共 16G 就很不够看了。
最终在二手平台的小刀了 20 到手 640,但是,卖家说送一个散热器,但是帮忙寄快递的忘记和 CPU 一起发过来了……我补了 13 块钱让卖家发散热器,家里还有一支利民 TF7 刚刚好能用上。
随便记录一下升级过程,以及安装,折腾超频,因为 DIY 方面我也挺小白的,非必要不折腾,所以内容仅供参考。
省流总结:电脑升级是一个补短板的过程,可以通过更换和优化来达到相对的表现,系木桶效应。
方案
原配置 | 升级为 | 消费 |
---|---|---|
AMD Ryzen 5 5600G | AMD Ryzen 5 5700X | 50(还没出) |
XPG 8G 3200Mhz *2 | XPG 16G 3600Mhz *2 | 295 |
AMD 原装散热器 | 玄冰 400 | 13 |
系统环境
版本 Windows 11 专业版 版本号 23H2 安装日期 8/2/2024 操作系统版本 22631.4751 体验 Windows 功能体验包 1000.22700.1055.0
NVIDIA GeForce 1060 6G (七彩虹烈焰战神) GeForce Game Ready version: 566.36 releases: 12/05/2024
测试时间 2025-01-15 到 2025-01-19
换 CPU
AMD 的原装散热器很容易就可以拆下来,因为我是开机后一段时间再关机拆下的,24 年暑假换的硅脂也没干。
在安装 5700X 的时候我还检查了外观,避免扯皮。将拆下的 U 放入 U 套里。
在安装散热器的时候没扣好,把主板划了,还带走了一颗电阻,当时心想完了。把主板搞废了二手 U 没办法测试点不亮也很麻烦,只能硬着头皮装起来测试,在板子自己重启了几次后,正常点亮,就是点亮的时候风扇会忽然非常大声,然后就正常。
在后面的测试里面也没顶到 83°,硅脂还是干的那种情况,将就着用,等散热器一块来,所以这里部分的数据是旧的。
而且我用了 CPU-Z 里面的 R5 1600 作为参照物来对比 5600G 和 5700X 的差距,分数这里我就仅供我的超频参考。
这里换了 U 以后开启 PBO 1.0 明显很热了,2.0 我也不敢开了,基本上就贴着 90-95° 跑了,要等卖家补发散热器过来。
换散热器
过了几天,散热器也到了,卖家本来说好是利民的四热管散热器,给了个经典的玄冰 400。
稍微处理一下把扣具安装上,一开始我也不会安装他这个塔式,后面看一下 B 站再看一眼主板确定不会压坏,稍作验证确定没问题再涂上硅脂。
原理是短的先扣上然后再慢慢压长的,这里我确实没见识。主要散热器是二手的,而且这个玄冰 400 是旧版本,和新版本明显不一样,安装方法也不一样。
更换散热器后 PBO 能成功突破 75w,达到 135w,并且能保持在 85° 以内,如果是原装散热器的话就只能 75w PBO Auto。
不要问为什么用原装,当时这个板别人送过来就没散热器,虽然是为了快递重量卸下了……而且这个原装是给别人卖掉的 3600 用剩下的,主打一个能省则省。
换内存
旧的 8x2 给 PVE 服务器,刚刚好就 8x4 一共 32G 内存了,缓解一下 All in Boom 的内存焦虑
TrueNAS 的 ZFS 缓存和编译太费内存了,而且最近折腾的 Immich 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……
优化和设置
这里帧数和性能的优化必不可少,之前按照别人的配置来,也间接导致了平均帧数不好的问题。
而且还要照顾 2K 屏和 1060 的弱鸡性能,游戏我这里默认开启 FSR 或者降低 3D 分辨率,没开启的我也贴一点。
这里方便复现,我把我的设置打出来,一般来说 FSR(类似:3D 分辨率)和可视距离,尽量往高的开。
例如 PUBG 可视距离要开到 “中” 才不会影响平衡性,3D 分辨率过低会导致 “狗牙” 闪烁等问题。
CS 设置
显示模式: “全屏”
对比度: “启用”
V-Sync: “启用”
G-Sync: “启用”
Reflex 低延迟: “启用”
抗锯齿: “无”
动态阴影: “全部”
模型贴图: “中”
异向过滤: “4X”
光影: “低”
粒子: “低”
环境光遮蔽 “禁用”
高动态范围: “性能”
PUBG 设置
显示模式: “全屏”
精彩录制: “禁用”
平滑帧率: “禁用”
渲染比例: “70%”
抗锯齿: “非常低”
后期处理: “非常低”
阴影: “非常低”
材质: “中”
特效: “非常低”
树木: “非常低”
可视距离: “非常低”
鲜明度: “启用”
垂直同步: “禁用”
运动模糊: “启用”
DirectX 版本: “DirectX 11 Enhanced”
CS2 实测
CS2 Workshop: CS2 FPS BENCHMARK
这里包含了新 U 和新内存,以及显卡超频的对比,内存不大影响。
这里 3600 是用了新内存默认 XMP,3200 则是老内存默认。
默认没优化和没开 FSR 的就是以 2K 原生分辨率渲染。
CPU | PBO | 内存 | 内存频率 | FSR | 优化 | 显卡超频 | 帧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5600G | Auto | 16x2 | 3600Mhz | x | x | x | Avg=119.9, P1=63.3 |
5600G | Auto | 16x2 | 3600Mhz | x | x | M: +400 C: +40 | Avg=124.7, P1=61.8 |
5600G | Auto | 8x2 | 3200Mhz | x | v | x | Avg=155.7, P1=76.9 |
5600G | Auto | 8x2 | 3200Mhz | 性能 | v | x | Avg=173.9, P1=110.6 |
5600G | Auto | 8x2 | 3200Mhz | 质量 | v | x | Avg=176.7, P1=107.0 |
5600G | Auto | 16x2 | 3600Mhz | x | v | x | Avg=152.5, P1=77.2 |
5600G | Auto | 16x2 | 3600Mhz | x | v | M: +400 C: +40 | Avg=158.0, P1=74.9 |
对内存超频的对比,有差距,但但只有 5 帧,Low 帧有 10 帧左右提升,散热器还是原装并且开启 PBO 1.0。
CPU | PBO | 内存 | 内存频率 | FSR | 优化 | 显卡超频 | 帧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5700X | 1.0 | 16x2 | 3600Mhz | x | v | x | Avg=165.1, P1=82.3 |
5700X | 1.0 | 16x2 | 3600Mhz | 质量 | v | x | Avg=190.9, P1=111.5 |
5700X | 1.0 | 16x2 | 3600Mhz | 性能 | v | x | Avg=206.5, P1=130.4 |
5700X | 1.0 | 16x2 | 4000Mhz | 质量 | v | v | Avg=194.1, P1=123.5 |
5700X | 1.0 | 16x2 | 4000Mhz | 性能 | v | v | Avg=210.8, P1=139.7 |
换散热器再测,敢开 PBO 2.0 了,多了几帧,达到了显卡超频和不超频的差距。
CPU | PBO | 内存 | 内存频率 | FSR | 优化 | 显卡超频 | 帧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5700X | 2.0 | 16*2 | 4000Mhz | 性能 | v | x | Avg=210.3, P1=137.8 |
5700X | 2.0 | 16*2 | 4000Mhz | 性能 | v | M: +475 C: +40 | Avg=214.1, P1=139.6 |
5700X | 2.0 | 16*2 | 4000Mhz | 质量 | v | M: +475 C: +40 | Avg=198.7, P1=118.3 |
PUBG 实测
测试方法:在训练场卡着固定视角以及固定位置
提升并不是很大,除了换 U 以外,和显卡瓶颈有关系,但是也有 170 帧了后续可以换显卡物理优化(bushi)
CPU | PBO | 内存 | 内存频率 | 渲染比例 | 显卡超频 | 帧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5600G | Auto | 8x2 | 3200Mhz | 70% | x | 149 |
5600G | Auto | 16x2 | 3600Mhz | 70% | x | 151 |
5700X | 1.0 | 16x2 | 4000Mhz | 70% | M: +400 C: +40 | 170 |
5700X | 2.0 | 16x2 | 4000Mhz | 70% | M: +400 C: +40 | 170 |
5700X | 2.0 | 16x2 | 4000Mhz | 70% | M: +475 C: +40 | 171 |